聽情歌,我們聽的其實是……:從認知心理學出發,探索華語抒情歌曲的結構與情感 (電子書)

NT $ 245


臺大音樂所副教授蔡振家,打破科學與藝術間的藩籬,
找出華語抒情歌曲能夠感動人心、傳唱不已的祕密!


張惠妹〈聽海〉、陳奕迅〈K歌之王〉、梁靜茹〈崇拜〉〈會呼吸的痛〉、曹格〈背叛〉、孫燕姿〈我不難過〉、A-Lin〈給我一個理由忘記〉、劉若英〈後來〉……
為什麼這些經典華語抒情歌曲,比誰都懂我們的心?

經典抒情歌曲,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。它們在KTV裡名列必點金曲,一到副歌,大家總忍不住齊聲歡唱,而當我們靜下心來,獨自聆聽抒情歌曲時,總會想起甜蜜往事,或是心碎的舊時戀情。不論這些抒情歌曲讓人心暖或傷懷,音樂中總有一種莫名的力量,使我們感動、共鳴,進而得到心靈療癒與成長。到底抒情歌曲的魔力從何而來?讓我們感動的心理機制是什麼?華語情歌有怎樣的歷史脈絡?蔚為主流的「主副歌形式」又在其中扮演了什麼關鍵角色?

▍聽情歌時,你可能沒想過……

‧宋代詞人柳永,為何是中國歷史上首位影響深遠的詞曲創作者?
‧在古典戲曲與歐洲歌劇中,竟然可以發現「主副歌形式」的蹤跡!
‧為什麼「主副歌形式」能夠跨越不同時空、地域、文化、語言,成為主流曲式?
‧歌曲中的「五大編曲元素」,跟身體感受有什麼關係?
‧副歌讓人渴望、讓人迷戀,其效果就像巧克力、炸雞、可樂一樣!
‧抒情歌曲會活化腦中高階的「心理自我」,促進心靈成長!
‧歌曲中的第三次副歌,為什麼讓歌曲結構具有「英雄旅程」的特質?
‧寫歌詞的時候應該如何使用譬喻?主歌跟副歌裡面的譬喻技法有何差別?
‧MV如何讓陳奕迅的粵語歌曲〈一絲不掛〉產生更深刻的意義?
……

本書結合心理學、語言學、文學、音樂學、美學、歷史,分析多首耳熟能詳的歌曲,佐以腦科學的實驗結果,試圖找出華語抒情歌曲感動人心的原因。此外,本書也希望打破藝術的雅俗界線,打破人文與科學之間的高牆,讓我們重新思考歌曲與自我的關係,更提示了臺灣音樂教育改革的可能方向。

不論你是單純的愛樂人、詞曲創作者、音樂產業人士,還是相關領域的學生或教育者,本書將帶你以前所未有的角度理解華語抒情歌曲。在這些經典歌曲中,我們其實可以聽見更多……


詞曲創作 抒情歌曲 歌曲 心理學